一个桶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《一个桶》是贾樟柯首次全程采用 iPhone 拍摄短片。他把这次拍摄成为一次“旅途式的拍摄”,外景取景地在长江和乌江交汇的地区。这一次,贾樟柯需要用 iPhone XS 拍摄出既有大山大水,又要呈现人们细腻的情感。

“一个桶承载的是,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家味。”贾樟柯谈到《一个桶》的创作灵感,他提到了自己的“家乡情结”。他表示,故乡建立起来了你理解世界的窗口,所以当你去写作、去拍电影,最需要的就是要调动个人的经验,都被贾导用 iPhone XS 找到了令人熟悉的家味。

《一个桶》 / 贾樟柯导演

电影就是四海为家的工作,但每年春节,不管人在哪里,哪怕在国外,春节也一定要回来。

春节对贾樟柯导演来说很重要。不管工作多么忙碌,每年的年三十,他都一定会准时抵达家中。“记忆中,有很多次都是在年三十的一大早赶回家。”他说。

今年春节前,贾樟柯为 Apple 拍摄了新年短片,这是他首次全程采用 iPhone 拍摄短片。在此之前,贾樟柯的很多同行导演已经用 iPhone 拍出了很重要的作品,包括一些长片。比如美国导演肖恩·贝克,他的作品《橘色》(Tangerine)全片在 iPhone 上用 FiLMiC Pro 完成拍摄;美国导演索德伯格也采用同样的方式拍摄了《失心病狂》(Unsane)。

《一个桶》讲述了许多中国人都有着共鸣的故事:一位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度过春节,假期结束之际,他得面对离别。妈妈为他准备了一个神秘礼物,他要带着它一路从乡村返回城市。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短片选择了春节结束后的“告别”,这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。“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在异地工作,每年春节所有人都要从工作的地方回到故乡,哪怕山高水远也要回家,兄弟姐妹团聚在一起,但七天假期结束后,就要面临告别。你适应了家庭情意浓浓的氛围与人来人往,又要一个人踏上孤独的路程,去谋生、去求学。”这个时间点的设置深深吸引了贾樟柯。


“我们从山村拍起,一直拍到镇。从镇开始需要变换交通工具,从步行到摩托车,从摩托车到船,从船到大巴,一直回到大城市。人在旅途的感觉非常强烈。”贾樟柯把这次拍摄称作一次“旅途式的拍摄”。外景地是在长江和乌江交汇一带,“山河大地”的意象十分清晰,这也是对导演的挑战:如何把人的情感在这种大山大水的空间环境里呈现出来?

从技术上来说,配备 HDR 和《iMovie 剪辑》的 iPhone 可以说是“能人所不能”。“iPhone 的成像质量可以达到 4K,同时又非常灵活自由,甚至可以无限贴近被拍摄对象。”导演说道,“其次,我们实现了多机拍摄,非常多的机位和角度让拍摄过程变得十分便利。仔细看短片,你会发现,有几个镜头是只有用 iPhone 才能完成的。”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但故事最终要以情动人。“他带着妈妈塞给他的鸡蛋,一路上很不协调,甚至有时候还会想放弃,但当他最后打开这个物件,看到妈妈给他的礼物时,那一瞬间,是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。情感之深厚和情感载体之晶莹剔透与微小脆弱,我很喜欢这种重与轻的对比。”贾樟柯抓住了他称之为很东方式的、很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法

这里面有很微妙的情绪:一个人怎么跟自己的故乡建立起新的联系?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故乡对贾樟柯有非同一般的意义。他曾这样形容故乡:“汾阳,躲在吕梁山里的我的边城,那里的日日夜夜,无数难忘的人和事儿,让我落笔下去变成了电影。这电影又是我的国,里面一人一事,一草一木都是我的世界。”

春节则又构成了贾樟柯对汾阳这座小城的重要记忆。上世纪 90 年代,贾樟柯离开故乡到北京求学。春节返乡之后,他与短片主人公也有同样的经历。“家人总觉得许多土特产在大城市吃不到,不论我们解释多少遍,北京其实也有很多山西餐厅。但对母亲来说却不一样,你一定得带上她亲手做的,心里才会踏实。”

“北京就是大一点的汾阳,而巴黎就是另一个北京。”某种意义上,故乡汾阳成为了贾樟柯看待世界的坐标,也为他的电影作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。《山河故人》(现可在《优酷视频》搜索观看)开场的春节发生在世纪之交的 1999 年。那些穿街走巷、舞龙舞狮的人群,和带着悟空面具到处跑的孩子,就源自他记忆深处的片段。

很多对故乡的记忆也都和春节连在了一起,挥之不去。某一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归家过春节,贾樟柯第一次发现,厨房里的母亲比印象中老了。这一幕成为他至今难以忘怀的春节记忆。那时候他刚离开故乡,去往北京,又回到汾阳,“之前好像没有关注到这个问题,以为父母都不会老。”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二十多年后,在故乡、北京、世界之间又经过无数次往返,在对乡土和故人进行过许多次表达之后,贾樟柯再度回忆起了老家汾阳的年味:“过去的春节,我们会有很多家人在一起劳作的时光。”春节前家人一起打扫房间,准备整个正月食物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。

“我很怀念那时候一家人炸油糕、炸丸子、炸土豆,准备年夜饭的仪式,那个过程,真是其乐融融。那时候,我突然就有了一种甜蜜的家庭感。”

在那种烟熏火燎的气息里面,一家人真的就好像做饭时飘出来的空气一样,互相连接在了一起。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

‣ 你是一个对故乡有着强烈情感的人。从你的观察来看,当下年轻人和故乡的关系是怎样的?

贾樟柯:我们经常看到一个词叫“逃离”,这个逃离有时候是说要逃离北上广,有时是要逃离故乡。其中带着新的情感方法,与传统情感方法相互理解和兼容的过程。

生活在故乡,父母那一代人有他们的情感方法;融入城市之后,我们有我们的情感方法。我们理解另一代人,其实就是去理解这种情感。它有时候可能是负担或负累,但当你理解这一切时,你就变成了一个宽容的人,一个理解生活的人,一个拥有更多生活侧面的人。这也是这部短片希望能够传达的——有很多我们上一辈,包括下一辈的情感传递方式,可能我们不太习惯,但我们要去习惯它,因为情感本身是珍贵的。

‣ 你之前的电影中就有春节片段,《山河故人》开场也设置在春节这个时间点。为什么把故事放在春节?春节对你来讲意味着什么?

贾樟柯:春节首先意味着人的流动,意味着相聚。不管身在何方,春节大家都要回家过年,都要相聚在一起。和《山河故人》一样,其实我们生活里一路上在失落很多故人。

所以春节是一个强烈情感活动的过程,它会带来回忆。你回到了故乡,跟父母朝夕相处,假期结束你又要离开故乡,这又是一个告别。春节,是中国人的,带着最强烈的思乡、思念这些复杂情感的节日。

‣ 故乡对你有许多精神滋养,但有的人也会觉得自己跟故乡的关系是割裂的。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感受不同?这是一个成长过程吗?还是和个人经历有关?

贾樟柯:我觉得是年龄段的问题,也是一个认识的过程。任何一个人的故乡都是重要的,不管你承不承认或者意识没意识到。

故乡意味着它是你出生成长的地方,这个出生跟成长意味着你最初对这个世界的理解,你看到的第一束光线,你听到的第一个声音,你认识的第一个人,这就是故乡告诉你的。而那个时候它形成了你对世界的理解,那是颠扑不破的一种理解。我们都是带着这样一个故乡给人对世界的界定,来接触新的世界。

‣ 如今短视频的风潮对于电影艺术有什么样的影响?
贾樟柯:短视频的影响是一定会有的,但还处在一个朦胧的时期。将影像作为一种生活方式,和将影像作为一个艺术表达方法还是有区别的。

过去可能我们只是通过文字和语音做交流,现在我们大量通过视频短片来分享。它是一种生活方式,但它还没有提升到影像作为艺术表达的层面。不过当这种生活方式对我们越来越重要时,它一定会迫使艺术家去理解它是什么,然后由此延伸新的拍摄方法和新的表达内容。那时候,新的电影语言就产生了。
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:景深
《一个桶》 / 镜头背后的故事:慢动作

提供最优质的文章集合

Masters Are Gathered Here | 高手聚集于此